有大的建树和作为?
&esp;&esp;既然是使节团,自然不止赵京尹这个正使和杨璟这个副使,团队里还有一大群熟悉蒙古帝国的智囊官员以及参赞,他们负责为赵京尹出谋划策,也为了应对出使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。
&esp;&esp;“这如何是好你干的好一桩事!”见得赵京尹跳脚指责杨璟,那些个智囊们也有些不知所措。
&esp;&esp;杨璟早已料到会是这样,既然看穿了此次出使的基调,杨璟心里反而有底了。
&esp;&esp;蒙古人即便缺粮,也一定会把这场战争打下来,因为大理已经摇摇欲坠,处于悬崖的边缘,只需要再踹一脚,便会彻底沦陷,自诩战无不胜的蒙古人,断然没有放弃的道理。
&esp;&esp;即便大宋朝提出再具诱惑力的议和条件,蒙古人也不可能撤兵,大不了将大理打下来,再跟宋朝谈条件,到时候大宋会更加惊惶,价码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。
&esp;&esp;而杨璟心里很清楚,眼下蒙古帝国正是最强盛的时期,即便答应了大宋朝的议和条件,也只不过是一时之策,他们无法攻破四川,已经成为他们战争史上的耻辱,以大理为后方根基,从矩州打进大理,已经是他们的既定战略了。
&esp;&esp;用屈辱来减缓敌人的脚步,治标不治本不说,只能得不偿失,削弱了自己,增强了敌人,又何必去做这样的傻事!
&esp;&esp;杨璟本不想与赵京尹过早冲突,倒不是因为他害怕赵京尹给自己背黑锅之类的,如果真的顾忌自身安危,杨璟也不会踏入官场,老老实实做个推吏,破破案子混吃等死也便罢了。
&esp;&esp;“赵大人,这些蛮子围杀我汉家的商队,本官又岂能见死不救,难道外出经商的汉人便不是我大宋的子民了?眼睁睁看着百姓被屠杀,却袖手旁观,又何必当这个官!”
&esp;&esp;杨璟不冷不热地反驳了一句,却彻底引爆了赵京尹的怒火!
&esp;&esp;“杨大人!你好歹也是官家赏识的青年才俊,难不成还看不清目今的状况么!咱们为国出使,自然要为这整个天下的黎民百姓着想,为了救几个身份不清不楚的奸商滑贾,而激怒蒙古人,让咱们身后千万百姓面临刀兵之灾,孰轻孰重,莫不成杨大人还拎不清楚么!如果杨大人一直没有这层觉悟,根本就当不得这副使!”
&esp;&esp;赵京尹虽然口气差了,但不得不说这番话也算在理,甚至有些大局为重,死一人而活百人的凛然大义,若杨璟不知道他的底限,说不定还真有些自责。
&esp;&esp;但此时杨璟已经看清楚了局势,便是你宋朝提出再屈辱的条件,蒙古人也不可能退兵,又何必做这些利敌害己的勾当?
&esp;&esp;不过杨璟也知道,赵京尹是名正言顺的正使,那些智囊也都是他的人,当家做主的还是赵京尹,自己想要成事,就必须说服赵京尹,只走对抗这一条路是不成的。
&esp;&esp;“大人所言并非没有道理,但这些蒙古人只不过是窜入后方作乱的流寇,并非蒙古人的主力,便是死他十个八个,也不会引起蒙古人的注意的”
&esp;&esp;杨璟并没有将蒙古人缺粮的推测告诉赵京尹,因为他知道即便告诉了赵京尹,此时的赵京尹也根本听不进去,更不会相信杨璟,即便相信了,也不会认为这个情报有什么大用处。
&esp;&esp;所以杨璟也只能“曲线救国”,表面上放低了姿态,尽量不与赵京尹发生冲突。
&esp;&esp;赵京尹见得杨璟软下来,也不再揪住不放,毕竟他也知道,解决问题才是当务之急。
&esp;&esp;“杨大人,这是你捅的篓子,你说说该怎么办吧。”
&esp;&esp;杨璟想了想,便朝赵京尹道:“大人,这也简单,把这蛮子杀了,与这些尸体一并掩埋,这事情也就消停了。”
&esp;&esp;杨璟说得干脆,眼中浮现杀气,赵京尹才想起杨璟是皇城司的密探,杀人灭口的事情也不知干过多少,在看看地上那些尸体,不由心中打了个冷颤。
&esp;&esp;其实冷静下来之后,赵京尹也渐渐恢复了理智,杨璟所言并非不无道理,这些个蛮子看样子就是低贱人,死他十个八个确实没有人能察觉,他其实更在意的是杨璟在出使这件事上的态度。
&esp;&esp;眼下杨璟已经服了软,他也就没那么激动了,此时也是轻叹了一声道:“即便要杀,也要先问清楚,他到底知道多少事情,免得留有后患,杨大人既然要了舌人过来,想必早就想到这一节了,便好生审讯一番,往后如何措置,杨大人自己看着理会吧。”
&esp;&esp;赵京尹如此一松口,杨璟也不由笑了,果真如他所料,这赵京尹能够担任封疆大吏和出国使者,又怎么可能是庸人!